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买卖技巧 买卖技巧

二手车智己l7,二手车智己ls7

tamoadmin 2024-06-22 人已围观

简介1.上海车展归来后,天下无人再懂车智己汽车主要业务智己汽车是一家致力于研发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主要业务包括车辆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团队,致力于引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车辆设计智己汽车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技术研发,打造了各式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公司注重细节设计,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低耗、安全、舒适的用车体验。生产智己

1.上海车展归来后,天下无人再懂车

二手车智己l7,二手车智己ls7

智己汽车主要业务

智己汽车是一家致力于研发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主要业务包括车辆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团队,致力于引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

车辆设计

智己汽车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技术研发,打造了各式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公司注重细节设计,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低耗、安全、舒适的用车体验。

生产

智己汽车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标准化生产车间,同时拥有完备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保证生产运营的高效和可靠性。公司注重产品质量,由专业技术团队把关,确保生产出的每一辆车都是精品。

销售

智己汽车秉承"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突出产品特色和用户需求,全面实现销售全渠道化。公司采用了多种销售模式,从厂家直销、线上商城到专卖店,每种销售模式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产品信息和服务。

售后服务

智己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售后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公司建立了专享会员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保养维修、道路救援、二手车置换等。公司秉承"客户满意,服务至上"的宗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满意度的服务。

未来发展

未来,智己汽车将继续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公司将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用户,以更高的社会责任为使命,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上海车展归来后,天下无人再懂车

「大交通」这盘棋里,阿里的野心。

作者 | 高秀松

编辑 | 余快

2013年5月,马云在卸任CEO前最后一夜,为阿里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斥资2.9亿美元入股高德,成为大股东。

当时,阿里正处于极速扩张的阶段,先后投资了微博、陌陌、美团、友盟等企业,而被其视为发展O2O模式最重要的抓手——高德地图,也自然而然成了囊中之物。

一年之后,阿里再斥资近11亿美元,将高德正式收编。

收购高德的效果是显著的,阿里不仅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搞得风生水起,其另一核心——菜鸟网络,接入高德地图的数据之后,在物流方面也开启模式,已发展成估值约1900亿元的超级独角兽,电商业务也因此获益。

虽然阿里收购高德的初衷是为了利用地图这一流量入口来赋能其O2O业务生态,但高德的意义却不仅于此。

2016年,阿里在通过追加4亿美元的投资之后,成了滴滴出行的大股东,并且签订了一份由高德地图为滴滴出行司机提供地图导航服务的合作协议。

表面看,这是为了巩固高德地图的用户群和业务,但实际上,这是阿里进入交通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在此之后,阿里在交通出行领域的投资多达数十起,涉及公共交通、车联网、二手车、自动驾驶等多个业务,从 汽车 生产到生态,从公共出行到 汽车 服务,从智慧高速到城市大脑,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的行业布局,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交通“高端玩家”。

氪金之路

“互联网没有边界,就像电一样。”

马云曾如此说道,其意指互联网通过对各种行业的兼容并包,能够打造新的“网络经济体”,让“个人和企业都从中受益”。

但这同时也表明:互联网公司的基因,本质上是扩张性的。其表现就是通过投资并购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在业务上进行协调配合,最终反哺到整个公司,形成“扩张-盈利-再扩张”的正循环。

阿里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布局也遵循这个逻辑。

在收购高德地图之后,阿里又马不停蹄地投了“快的打车”(后与滴滴打车合并)、“神州优车”、“斑马 汽车 ”等公司。据IT桔子统计,过去十年间,阿里在 汽车 交通领域的投资共41起,其中有33起发生在投资滴滴(2016年)之后,涉及金额达数百亿元。

可以看出,阿里的投资比较明晰:以交通出行为核心,围绕人的用车需求,建立从产品到服务的“车生态”。

智己 汽车 是一个新能源 汽车 品牌,2020年由上汽、阿里和张江高科共同成立,这是阿里在投资小鹏 汽车 之后的第二家新能源 汽车 。

虽然都是投资,但事实上有差别:投资小鹏,就像普通人买股票,更多看中的是投资收益;投资智己 汽车 ,更多是为了发展自身业务,而这又与斑马智行密切相关。

斑马智行是由斑马网络和Ali OS于2020年重组而来,由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担任董事长,阿里副总裁张春辉担任联席CEO,是妥妥的阿里系成员。

并且Ali OS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核心技术人才也被完全纳入斑马智行,由此可见斑马智行的重要性。

作为阿里布局车联网的重要抓手,斑马智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 汽车 操作系统上,Ali OS目前已在上汽荣威、名爵的部分车型落地,而智己 汽车 L7车型的操作系统“Cloud Car”也由斑马智行提供。

在车已经被视为下一个现象级消费场景的趋势下, 汽车 操作系统已经被“再定义”,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

从地图导航到电子支付,从 汽车 到车生活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业务生态,而这都需要一款具备良好用户体验的车载操作系统。

但研发车载操作系统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趋势下,系统与芯片、传感器之间的适配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智己L7不单使用Ali OS,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要由速腾聚创、AutoX来提供,而这三家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股东:阿里!

换句话说,没有直接宣布造车的阿里,私下里却不断搞“小动作”:一边搞 汽车 操作系统,一边投资新能源 汽车 公司。而且阿里达摩院也在搞自动驾驶,虽然聚焦于物流场景,但技术上的共通,难保不会使用在乘用车上。

因而,阿里虽然一直很低调,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自动驾驶的相关布局。

不过,如果说阿里投资智己 汽车 、斑马网络以及速腾聚创、AutoX等公司并且自研 汽车 操作系统,仅仅是为了抢占下一个流量入口来拓展其业务生态,这未免太小看了阿里的格局。

2019年5月,阿里斥资35.95亿元入股千方 科技 成为二股东,顺道拿下了千方 科技 旗下的宇视 科技 。

千方 科技 是智能交通行业里的TOP级玩家,而宇视 科技 则是AI安防的佼佼者。2017年,千方 科技 以45亿元的作价收购宇视 科技 母公司交智 科技 ,将这个国内仅次于AI安防巨头海康、大华的企业纳入麾下。

阿里入股千方 科技 的目的很明显:千方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已沉淀多年,与千方合作不仅能更快地进入行业,少走弯路,而且可以高效配合自己的城市大脑。

另外,虽然阿里已经在单车智能方面取得进展,但在车路协同,甚至车联网的建设中,还缺少一个重要的帮手,千方显然符合这个条件。

而作为国内第三大视频监控企业,宇视的作用则在于提供“端”的感知,这是阿里这种互联网巨头较少深耕的领域。

监控摄像头作为路的眼睛,对于实时感知路面情况,比如交通拥堵、事故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阿里入股千方,其意在一箭双雕:既能与千方合作搞交通大脑,又能让宇视参与到感知端的建设。

也就是说,阿里除了在“车”“管”方面下功夫以外,也在“路”上有布局,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车+路+管”的模式,共同为阿里的智能交通战略服务。

但,这就够了吗?

细心的人会发现,阿里不仅投了车和路,还投了网约车、二手车、洗车机器人、 汽车 维修、停车等等与车相关的车生活服务公司。如果把所有的投资项目融合在一起,从城市交通的角度理解,便不难得出阿里的野心:

建立起以交通出行为核心的大交通业务生态。

这个大交通业务生态不单单局限于交通行业,而且可以赋能阿里的其他业务,比如支付、物流、广告等,从而形成开头所说的正向循环。

于是“重氪”之下,阿里终于从“职业小白”晋升为“高端玩家”,在智能交通行业,形成了以交通出行为核心的商业版图。

然而,高玩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人民币以外,还得有过硬的技术,或者说装备,才配得上“高玩”的称呼。

阿里的这些业务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点,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始终没能连接成面。就好比一个个散件装备,缺少了核心,无法融合在一起,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那么,阿里的核心装备是什么呢?

核心装备

如果把地图、出行、交通、停车......这些词写在纸上,用一个关键词将其串联起来,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云计算。

作为AI时代的新概念,云计算可以帮助人和机器更加高效地处理数据,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急需AI赋能的交通行业,也不例外。

不论是城市交通治理,还是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再到交通出行,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来赋能交通,就需要云计算服务。

阿里之所以能够在智能交通领域一枝独秀,其核心装备就是阿里云。

作为国内云计算的排头兵,阿里云能牢牢占据国内公有云市场的头一把交椅,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阿里的城市大脑项目,而城市大脑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治理。

2017年,阿里云城市大脑1.0诞生,其主要功能就是AI信号灯和交通事件自动识别及处置,从通行疏导和事件处置两个方向来提高通行效率;

2018年,阿里云推出城市大脑的2.0版本,在交通治理的基础上,向政务、水务等领域拓展,并且落地全国多个城市;

2019年,阿里云、千方 科技 与高德地图三方联合发布“千方阿里云城市大脑交管联合解决方案”,同年推出了城市大脑3.0版本;

除了城市大脑以外,阿里云在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上也有实践项目,包括高速云控平台、自由流收费稽核、监控管理和视频上云、车路协同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的城市大脑已在全球数十个城市落地,而阿里云参与的国内智慧高速实践项目达到二十多个。

在阿里云的赋能下,阿里的智能交通建设如鱼得水,2020年成立了“阿里巴巴数智交通研究院”,并且推出“智慧交通操作系统TBOS”。

该系统融合了云计算平台、数据融合引擎、视觉AI等人工智能技术,并与阿里生态下的高德、菜鸟高度互联,可以整合外场硬件和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而在这些项目的反哺下,阿里云也于2020年首次实现盈利,结束了长达11年的亏损状态。

从本质上看,阿里云对交通的赋能是技术性的,而交通对阿里云的反哺则是经济上的。

如果把阿里在智能交通的投资当作一个个点,那么阿里云就是一条线,将这些业务串联在一起,通过阿里云来实现整个“大交通”业务生态的闭环。

正是有了阿里云这件核心装备,阿里才能在智能交通这条赛道上越走越远。而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智能交通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阿里云若要实现业务增长,就必然离不开这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要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

按照一般的 游戏 规则,玩家在氪金拿到核心装备之后,要想获得更多资源,就必然要与其他玩家同台竞技,凭借硬实力来战胜对手,从而壮大己身,并且只有竞争,才能进步。

和阿里同台竞争的对手们,都有怎样的实力?

竞技时刻

提起阿里,就不得不说腾讯和百度。

曾经的BAT,凭借着各自的优势发展为现在的庞然大物,但在智能交通方面,三家的路径却有着相似之处:投资!

百度和腾讯在 汽车 交通方面的投资,比起阿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三者投资的公司都有很强的共性与竞争性。

比如,阿里投了小鹏和智己 汽车 ,腾讯就投了蔚来和恒大,百度则投了威马和集度。

BAT 汽车 交通生态

可以看出,BAT在 汽车 交通的布局,总体来看差别不大,却也有各自的侧重点:百度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方面,腾讯更多布局 汽车 服务生态,而阿里则主攻城市大脑。

虽然BAT都意识到了“大交通”生态,但阿里显然提前一步,其城市大脑已经更新到3.0版本,并且在数十个城市落地;百度和腾讯即使也在快速跟进,但落地的项目相对较少,暂时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

在云计算服务领域,阿里云也占据了国内公有云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行业地位较为稳固;这意味着在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阿里可以凭借积累的经验和阿里云的硬实力,在城市项目招标时更具优势。

目前,城市大脑已经从交通向多个领域拓展。理论上讲,基于城市大脑项目,BAT都可以完成其“大交通”业务生态的布局:以导航地图为切口,打通以车为核心的交通出行服务各个环节;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将所有的业务串联起来,形成集“云边端”和服务为一体的智能交通产业生态。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阿里显然做得更好一些,但没有达到一骑绝尘的地步,百度腾讯这两个老对手,也正在加班加点地锤炼武器。而此时,另一个蛰伏已久的玩家悄然露面了,这个玩家虽然不像他们一样氪金,但其技术实力却足以引起重视。

这个玩家就是华为。

作为一家ICT公司,华为属于技术派,走的是以技术为核心、产品为武器的路径。

这名玩家性格僻静,但出手就是狠招:车联网、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路协同、城市大脑,从设备到系统,从车到路,提供“云边端”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也已经在多个城市落地。

而华为云,也正在发力,目前虽然比不上阿里云,却能和腾讯云媲美。这对BAT来说,意味着未来的云服务,增加了一名强有力的对手。

不过,华为在技术上功力深厚,但其交通业务生态相较于BAT来说比较窄,主要聚焦于智能交通内部,没有向更多的 汽车 出行服务作外延,这对BAT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

然而在智能交通建设上,BAT已经不能忽视H的存在,这名竞争对手的出现,将使这个市场的竞争趋于多元化。同时,也让这场 游戏 变得更为有趣。

时代的脉搏

马云曾在第四届浙商大会的论坛上,给予中小企业创业者一个忠告:创业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为。

文章开头提到,阿里的投资并购在主要集中在2016年之后,这个时间点其实非常重要。

一是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之后,AI被彻底引爆;

二是国家提出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目标;

三是阿里云从幕后走向前台。

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在2016年,就会发现,上面的“一”是技术趋势,即以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问题;“二”是政策趋势,即我国交通行业从“大”向“强”的转变;“三”则是在两种“势”的背景下所作出的改变。

阿里正好是抓准了这个“势”,并且将技术用得恰到好处,才得以从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头部玩家。

其“顺势、借势”的思路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因为现在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政策和技术的趋势已经指明方向,可谁也不知这条路上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

同台竞争的玩家越来越多,谁会成为交通领域的「终极boss」呢?

本届上海车展可谓举世瞩目,女车主站在特斯拉车顶上维权,把不太关心 汽车 领域的流量也都吸引了过来。各大车企借机造势、宣传,新车、新平台、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看了车展的这些上市(包括概念车)的这些新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不懂了。

不仅仅是我看不懂,我甚至敢断言,所有人,不管你是专家、学者、工程师、教授……不管是带干不干十来年的车贩子,开车几十年的老司机,多年从业经验的修车师傅,还是几百万几千万的车评大V,在如此大的信息量涌来的时候,谁都不懂!说懂也是装懂!

奇瑞的PHEV技术到底怎么样?插混版的瑞虎8能不能媲美比亚迪?长城的柠檬平台DHT和广汽矩浪平台DHT都有什么技术特点?各自有何优劣?中大型纯电豪华轿车一通乱战,极氪001是不是真如形容得那么好?用的是不是广汽的弹匣电池?上汽智己L7、北汽极狐阿尔法、还有之前发布的蔚来ET7,谁的性价比更高?

坦克700、800展台前人满为患,欧拉又跑来三只小猫,女性的展台的布置,你不得不拍案叫绝!合资那边奔驰发布EQS,不知道情商如何,福特野马也出了纯电,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问题,谁能真正搞清楚?至少目前——没有!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下子这么多新车上市,这么多车型改款,这么多概念车,这么多新技术平台,有多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不仅仅需要筛选、甄别,还需要消化吸收。A车企说它的技术最先进,B车企肯定说它的方案是顶尖的,企业对外的宣传是有营销目的的,并不能完全按照技术文档看。即便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是有没有缺点,有没有隐患?人家是不可能把技术细节都告诉你的,涉及到两款车的对比,那就更难了。

而且, 汽车 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你分析它的产品力、性价比,又是另外一个维度的事情了。技术很先进,不代表实用。再结合产品的适用性,什么样的人适合买A车,什么样的人适合买B车——很简单的例子,特斯拉Model 3发布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它会刹车失灵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进一步披露,一直到车辆上市后,用户反馈和市场表现出来,我们对这些新车型的了解会随之加深,才会有第一批走在信息前沿,并且懂技术爱钻研的从业者开始“懂车”。

有几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信誓旦旦地告诉别人,买日本车吧,日本车省油——其实他几十年就开过三辆车,其中两辆是日本车,他告诉你的话可信吗?

有带干不干十来年的二手车贩子,跟你聊保值率,车贩子看车有没有事故,有没有调表,这行,对三年以上的老车型也有了解。你问他们新车,新技术,他一准告诉你,电动车不保值。他们大多数人的地位也都停留在五年前,十年前。

专业的修车师傅,发动机变速箱什么都能修,可是他们接触到的大多都是五年以上,甚至十年以上的老车——新车有质保,很难落到他们手里。而4S店的师傅因为光接触一个品牌,眼光也有局限性。

汽车 工程师,这应该是最专业的人士了。但是因为专业,他们往往更专注某一领域,比如说研究发动机的,他在发动机领域国内数一数二了,他能告诉你哪款车的发动机最好,可是最好的发动机就等于最好的车吗?举个例子,通用的可变缸技术,日产的可变压缩比都是很厉害的发动机技术,可是哪怕这两款技术都搭载在同一款发动机上,也没有插混省油。

而且,他们大多数都只供职于某一家车企,说选车的话,也很难给你特别客观的答案。

车评人呢?上千万粉丝的大V,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营销向的,他们更多还是给你解读车的外观、内饰,拿着厂商给的技术资料,做一个宣传大使。哪怕是试驾也多是谈一些主观感受,而少有技术细节,没啥干货,都是……水,另外,你懂得……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懂车帝里的一些专业编辑、主持人,尤其是技术向的,我倒是觉得他们是最懂车的一批人。

真正懂车的人,其实凤毛麟角。而且,哪怕这些真正懂车的人,也一样有不懂的时候。因为信息更新太快了,哪怕是专业的从业人员,有一年不干,基本上就不懂了。懂车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知,才能勉强称得上“懂车”。

很多人都这样,一聊起车来滔滔不绝,德系车工匠精神,韩系车世界前五,日系车省油省心,似乎很懂车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是不是因为,你身边都是比你还不懂的人吧?

不懂可以学,但是你先要意识到——你不懂! 这是这篇文章值金子的话,被骗被忽悠的,当韭菜的,绝大多数都是自以为懂的消费者。

别张嘴就来,日系车省油省心,国产车不行,你没反思一下,你的信息来源是哪里?道听途说!我们都不需要特别严谨,你想评判国产车不行,是不是应该对国产 汽车 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啊?都有那些品牌,大概销量如何,技术储备如何,都用的是什么样的技术,这些技术和主流合资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最近一两年,有什么代表车型,这些车型和同级别的合资车相比又有那些优劣,结合性价比,产品力乃至品牌力,这才能下一个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最起码不算胡说的结论吧?

这些功课你做过吗?

有人一问,10到15万预算买什么,就有一大票“懂车”的人跳出来,卡罗拉,轩逸,速腾……你给人家建议之前,查没查过它们用的是什么发动机,什么变速箱?三大件的可靠性如何?同价位还有什么竞品,他们之间做过对比吗?知不知道速腾用的是干式双离合?知不知道轩逸用的是捷特科的CVT?知不知道卡罗拉异响问题较为普遍?人云亦云就给人推荐了?这是多不负责任?

写本文的目的,其实就想让大家擦亮眼睛,同时也要更新认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汽车 对普通家庭来说毕竟是伤筋动骨的大件,想要不被误导,最主要的就是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盲目听信别人——也包括我。该做的功课做足了,你才能够“懂车”。

文章标签: # 阿里 # 交通 # 汽车